西泠印社集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资讯详情

城事寻踪 | 西泠访古 · 家有藏书“八千卷”

发布时间:
2020/04/23 13:59
浏览量
【摘要】:

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

 

△ 丰子恺(西泠印社社员)《读书图》。图片来源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官网。

 

01缘起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与其应景,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篆刻日历》对应日期页选印了清末印学家胡䦆(西泠印社早期赞助社员)“书库抱残生”和“曾藏八千卷楼”两方印。

 

△ 西泠印社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篆刻日历》4月23日展示页,印章从左至右分别为“曾藏八千卷楼”和“书库抱残生”。

 

其中,印文为“书库抱残生”的这方印边款为“晚翠亭长仿汉”。“晚翠亭长”是胡䦆的号,而“书库抱残生”则是清末钱塘名绅丁丙的号。此印是胡䦆为丁丙所治,是常见的八千卷楼藏书印之一。

而印文为“曾藏八千卷楼”的印,边款解释了治印的缘由,即“修甫先生收藏既富,匊粼喜为治印”。“匊粼”是胡䦆的字,“修甫”则是清末钱塘藏书家丁立诚(丁丙之侄、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之父)的字。此印是胡䦆为丁立诚所治。

两方印均与八千卷楼、均与藏书有关。

 

02坎坷八千卷楼

 

八千卷楼是清末著名藏书楼之一,是钱塘丁氏私人藏书楼。八千卷楼兴起于清中叶,可追溯至丁丙和丁申的祖父丁国典,因其仰慕远祖北宋丁觊曾藏书八千卷,为激励后辈,在杭州梅东里造藏书楼,命名“八千卷楼”。

 

△ 丁辅之书画作品《红梅图》(局部),落款称自己为“钱塘梅东里民”。图片来源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官网。

 

八千卷楼创立之后,丁氏居所数次搬迁,从最先的梅东里直到后来的头发巷(今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侧直大方伯北段),但“八千卷楼”的斋号未变。如今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的部分用地以及边上的杭州绸业会馆便是曾经丁氏家族所在地。

 

△ 丁辅之书法作品,扇面右下角钤印“书富八千头发巷”。图片来源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官网。

 

丁氏后人不负所望,历经三代访书努力,到丁申、丁丙兄弟接管时,八千卷楼藏书规模已是蔚为可观。丁申、丁丙兄弟亦被时人称为“双丁”。

但极其不幸的是,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再次占领杭州城,丁氏三代心血八千卷楼藏书于战乱中悉数尽毁。丁丙后有文追忆:“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贼再陷杭州”,“劫前藏书可三万册,辛酉冬悉化去”。

丁氏八千卷楼遭遇灭顶之灾,但丁氏兄弟并没有就此放弃搜访书籍。八千卷楼尽毁之时,丁家身处杭州围城,与众多民众一样,面临绝粮断炊。即便如此,当友人来找丁氏兄弟以书换米,丁氏兄弟仍“重其书,勉赠米数溢,而领其书”。

细节可以看出,经过几代人的言传身教和文化浸润,爱书、护书、守护文脉已然成为丁氏家族的自觉和家风。

 

△ 丁申、丁丙八千卷楼藏书印“强圉涒滩”和“强圉柔兆”。“强圉”为中国古代天干“丁”的别称,“涒滩”为地支“申”的别称,“柔兆”为天干“丙”的别称,详见《尔雅·释天》。因此,“强圉涒滩”“强圉柔兆”实际是“丁申”“丁丙”的代称。

 

03重聚八千卷楼

 

福祸相依。

太平天国之役虽然给丁氏藏书带来巨大的劫难,但同时,兵灾也造成社会上大量书籍的流散,客观上为丁氏重聚八千卷楼提供了可能。丁氏历经流亡,但从未放弃搜访书籍,反而以丁氏家产为依托,倾尽全力重聚八千卷楼。

《八千卷楼收藏书籍记》就曾记载丁丙嘱托故人书商周汇西于战乱中回杭州收书。待清军夺回杭州、丁氏家族返杭后,丁氏家族更是加大了访书的力度。访书形式除有购买,还有获赠、借抄等,而访书足迹则覆盖杭州、上海、北京、宁波、苏州等地。例如《文澜阁补书记》记载:“修甫(丁申之子丁立诚)、和甫(丁丙之子丁立中)先后举孝廉,每计偕北上,必日夕至琉璃厂访书,恒捆载数百册,以压装南归。”说的是丁氏利用丁立诚、丁立中进京会试的机会在北京琉璃厂大量购书。

八千卷楼在丁氏家族不余遗力地守护下,最终得以复兴,藏书之盛胜过被毁前,藏书楼亦增设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丁氏一跃成为“清末四大藏书家”。

 

△现位于浙大一院(庆春路)内的丁氏小八千卷楼遗存。

 

04抢救文澜阁

 

重聚八千卷楼同时期,丁氏兄弟更为名垂江南文化史的事件是抢救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孤山文澜阁是清乾隆年间为藏《四库全书》而造的七大书阁之一,太平天国战乱中,文澜阁命运亦同丁氏八千卷楼。

丁氏兄弟在躲避战乱时,于杭州留下镇发现商贩用《四库全书》内页包裹商品,知文澜阁遭遇大劫。丁氏兄弟捡拾四库遗书同时,多次组织人力乘夜潜入文澜阁,收集幸存遗书运往西溪,后历经艰辛辗转运至上海。文澜阁修复后,丁氏抢救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又被送回阁中。经丁氏兄弟冒险抢救,《四库全书》得以留存8000多册,约占原藏书四分之一。损毁遗缺部分,丁氏兄弟组织开展了巨大的补抄工程,借阅全国各地藏书楼藏书,包括自家八千卷楼,倾力一生。

 

△ 现五洋公园靠近庆春路侧立有丁申、丁丙兄弟的纪念雕塑“丁氏兄弟” 铜像,旁有铭牌“乱世救书,功德常存”。

 

丁氏兄弟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义举感动了时人,获当时浙江巡抚奏报朝廷,光绪皇帝颁旨表彰丁氏兄弟 “购求藏弆,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后丁氏家族取其中“嘉惠”二字命名自家八千卷楼。

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两次补抄,尤其第二次,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的张宗祥(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募捐经费、增加补抄人员至百余人,规模较大。如今的浙江图书馆便收有多部文澜阁抄本。

 

△ 文澜阁正面图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

 

05八千卷楼尾声

 

丁申、丁丙兄弟先后去世后,八千卷楼转而由丁立诚、丁立中接管。丁立诚、丁立中亦同父辈,爱好藏书。但丁氏最终因为自家裕通银号温州分号出现巨额亏空,不得已以七万三千元的价格售藏书至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以筹措资金。如今,这批藏书已是南京图书馆的重要古籍文献资源。

 

△ 八千卷楼旧藏《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图片来源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官网。

 

浙大一院内现存的丁氏小八千卷楼,仍在向世人展示着头发巷曾经的传奇。丁氏后人于八千卷楼中汲取的学问和耳濡目染祖辈、父辈义举养成的气质,日后催生和滋养了杭州另一个守护文脉的传奇——1904年,丁氏后人丁辅之捐钱捐地,联合王福庵、叶为铭、吴隐于孤山南麓创设西泠印社。

 

 

 

供稿:办公室(法律内审部) 孙蕾蕾、徐静妮

编辑:张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