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视角 | 古代绘画中的清明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明/王磐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春分后十五日,我们迎来桐始华虹始见,万物皆洁齐的清明时节。这一时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草木绿意萌动,桃杏吐蕊开花,大地一片清新明朗、春意盎然之景。
与其他的节气有所不同,清明除了标志着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同时还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同并称),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行清节、三月节等,兼具着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源起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后经历史发展,逐渐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并杂糅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今日极具文化内涵的节日形式。踏青,扫墓祭祀、植树、插柳、拔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都在其中,全国各地又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些许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二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三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四
中华名族的先祖敬畏自然,讲究顺应天时地利,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人们通过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这一形式,可以很好地弘扬孝道亲情、促进家族成员乃至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2006年,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五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六
梨花风起,清明而至。这一寻常节日里蕴含着的是亘古经典、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守护这一文明我们从重视传统节日做起,将其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再说到清明题材的古画,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人熟知,其实,以下两幅《清明上河图》亦在书画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请横屏欣赏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全卷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全卷
【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刻,全球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一次严重的疫情,在这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为在疫情中英勇牺牲的抗疫英雄和不幸去世的同胞默哀,悼念!

供稿: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 赵梦梦
编辑:张鹤立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西泠印社集团
官方微信公众号